2025年7月11日,貴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師生黨員、“三線精神”研學營成員共50余名奔赴貴州大方縣羊場壩,深入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——烏鴉洞,我國自制的第一臺航空發動機就誕生于此。

烏鴉洞,這座高達近50米、深寬各約百米的天然大溶洞,在抗戰烽火中成為庇護民族航空夢的堅實堡壘,在革命建設時期托起了新中國的航空工業。師生們行走其間,指尖撫過冰冷粗糲的巖壁,目光所及是當年工人簡陋艱苦的工作環境遺跡與沉寂的舊時設備。
展覽區的展板無聲述說著崢嶸歲月:1940年工廠遷入洞穴,1942年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制造廠正式建成,1944年首批3臺國產航空發動機下線……二十余年后,響應國家“大三線”建設號令,以南京金城機械廠為主力建設的金江機械廠,按照“靠山、分散、隱蔽、進洞”方針再次選擇了烏鴉洞,這片承載著工業血脈的土地,1985年,隨著金江機械廠整體搬遷至貴陽,結束了金江機械廠在羊場壩烏鴉洞內二十多年的建設任務。從抗戰救亡到強國筑基,發黃的設備圖紙與三線建設時期金江機械廠的生產檔案,串聯起從抗戰烽火到三線建設工業西遷的壯闊征程。


在這里,我們還探尋到了機械工程學院機電系創建人、第一位系主任汪福清老先生的任職履歷,他曾任中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廠總工程師、副廠長。據悉,1949年,該廠計劃遷往臺灣,汪福清老先生發起的護廠運動,為新中國建設留下了寶貴的工業財富。

而今處于新時代的我們,已不見先輩們洞中燈火下揮汗如雨、艱辛勞作的身影,但洞壁上一行行斑駁卻遒勁的紅色標語,卻依舊如炬火般灼亮,似號角般回響,在歲月深處默默訴說著那段滾燙的過往。
走出烏鴉洞,洞外的陽光灑在每個人臉上,心中卻被那段塵封的歷史與滾燙的精神反復激蕩。先輩們用雙手在絕境中托舉起的航空夢想,已化作穿越時空的火炬,我們將帶著這份敬仰與傳承,在新時代的征程上,續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擔當與榮光。

參觀結束后,同學們感慨萬千:
杜雨軒:在那艱苦卓絕的年代,無數航空人懷揣著強國夢想,在這里日夜奮戰,克服物資匱乏、設備簡陋、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,他們用雙手創造奇跡,絕境中求生存、求發展的精神,正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、自強不息的生動寫照。
李永浩:當踏入烏鴉洞舊址的那一刻,撲面而來的不僅是喀斯特溶洞特有的潮濕氣息,還是一段被塵封的工業記憶,更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傳承,一群懷揣航空報國理想的技術人員,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洞穴中,用最簡陋的工具創造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奇跡。
羅文慧:在洞內的墻壁上,赫然掛著孫中山先生提筆的“志在沖天”四個大字,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,只有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,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立足。烏鴉洞中先輩們以“志在沖天”的精神,為我們開辟了航空事業的道路,他們的勇氣和決心,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和學習。
王發潁:洞壁上“抓革命、促生產”“備戰備荒為人民”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”的紅色標語雖已斑駁,但也傳達這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,先輩以血肉之軀在深山腹地筑就強國根基,那份“靠山吃山、就地取材”的智慧與“為國奉獻”的赤誠,讓“三線精神”在歲月中愈發厚重。這次參觀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,更讓我讀懂了“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”的深刻內涵。
圖片:吉偉鋒
文字:趙麗芳、吉偉鋒
一審:趙麗芳
二審:董蔚然
三審:趙津
